[导读]从巴黎到吉隆坡、从贝尔西到布特拉、从乒乓球到羽毛球,第一次在世乒赛和苏迪曼杯乒羽两大赛事间连轴转,使记者直观地感受到两个项目两个国家的冷与热,不仅仅是8摄氏度与33摄氏度。 体坛周报(微博)记者李婷(微博)吉隆坡报道 从巴黎到吉隆坡、从贝尔西到布特拉、从乒乓球到羽毛球,第一次在世乒赛和苏迪曼杯乒羽两大赛事间连轴转,让我这个乒羽记者直观地感受到两个项目两个国家的冷与热,不仅仅是8摄氏度与33摄氏度。 22日早晨,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巴黎飞抵吉隆坡,上了出租车后就开始呼呼大睡,时差依然在我身上留有明显的痕迹。留着大胡子的中年出租车司机似乎不想让我错过美好的景致,不停地给我介绍,在我表示我以前都有来过之后他才悻悻地不再言语,这样的我大概不太有礼貌,但我真的太困了。 突然间他叫醒我:“你看,这个是我们这里著名的体育场,这几天正在举行羽毛球比赛,苏迪曼杯,你知道吗?”我一下子清醒了,我并没有说明是来采访这个比赛的,以游客的身份向他请教起来。“你们中国队一直赢,没有林丹(微博 博客)还在一直赢,你们真是太厉害了。”大胡子司机跟我说。 每个出租车司机都是这个城市的名片果真不假,10日初抵巴黎,司机也在兴致勃勃地给我介绍景点,在得知我是体育记者,他很激动地问我:“你是来采访巴黎圣日耳曼(微博 数据) 夺冠的吗?”当我说是来采访世乒赛的时候,他摇摇头:“我只知道贝尔西体育馆,但不知道最近有什么比赛。” 两年前曾在鹿特丹采访过世乒赛,想当然地认为这里的现场也不过是些充数的学生和类似家庭聚会的活动,但是我大错特错了。在贝尔西体育馆,每天的上座率都十分可观,1/4决赛后,更能达到七成,而且观众素养很高,看来刘国梁(微博 博客)说的“巴黎观众很懂球”不是句客套话。 离开巴黎时,我差点让其他记者帮我把厚衣服先带回北京,因为高温的吉隆坡怎么也用不到风衣毛衣的吧,但是我又错了,坐在空调开得太给力的布特拉体育馆,我庆幸手里还有毛衣可以套上,但我却怎么也没想到,以往以“热”著称的布特拉,在今年的苏杯期间,除了温度的冷还有环境的冷。 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体育馆素有“魔鬼主场”之称,中国队员都不喜欢,因为“太嘈杂了”,在2010年汤尤杯的时候,正是这座布特拉体育馆让我感受到魔鬼主场的魔力,场场爆满的观众和震耳欲聋的加油声全然抵御住了强力的空调,所以当我戴好了耳机做好了准备来到布特拉的时候,我又蒙了,这还是曾经那个布特拉么? 23日的比赛,当运动员准备上场时,能够容纳近万人的布特拉寥寥坐了200人。看着我目瞪口呆的样子,身旁的日本记者告诉我:“我已经惊讶过了,因为昨天只有不到五十人坚持到最后,除了工作人员、队员,就只有记者了。” 当天的1/4决赛,直到中国队输掉第一场混双后,看台上才热闹起来。即便是这样,现场的分贝也无法和两年前相比。在马来西亚出局、林丹又没来的状况下,这个奉羽毛球为国球的国度也难再有热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