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2年12月25日,全国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半决赛,北京队对阵福建队。于炳龙手持小DV,坐在北京队休息区的看台上,专注的观看这场双打比赛。此时,场上与张楠搭档的正是于炳龙的大儿子——于小渝。 20年前,王军霞(微博)、曲云霞等人在世界中长跑比赛中不断夺冠折桂,马俊仁和他率领的那支“马家军”逐渐被世人所熟悉。 20年后,当“马家军”渐渐被人们淡忘时,安徽淮北的一个羽毛球世家却在发展壮大。这支真正意义上的家族军团与当年的马家军不同,10年的光阴,并没有让他们成为昙花一现的奇葩;无声的岁月里,它静静地成长为中国羽毛球的一支“精干部队”,推动着一方羽毛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它就是现任安徽淮北羽校校长的于炳龙一手带起来的“于家班” ! “于家班”的前世今生 2012年12月25日晚上,全国羽毛球团体锦标赛进入了半决赛阶段,北京队对阵福建队。于炳龙手持小DV,坐在北京队队员休息区的看台上,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面前的场地上正在进行的双打比赛。此时,场上与张楠(微博)搭档的正是于炳龙的大儿子——于小渝。 于炳龙一面全身心关注着场上的比赛,一面又要照顾镜头拍摄的画面,精神高度紧张的他,显然有些看不过来了。看到激烈处,他的身体甚至还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抽动。与他的跃跃欲试截然相反,坐在他身后的于小含,默默注视着场上的一举一动。精彩处,她兴奋地叫好;丢分时,她眉头微皱,吐纳轻缓,仿佛怕惊动了场上的发挥似的。 自从儿子于小渝来到北京队、侄女于小含进入国家队后,凡遇比赛,这样的情景几乎就成了于炳龙的羽毛球家族永恒不变的“画像”。“于家班”还有前不久刚刚因伤从江苏队退役的于小夕和于小雪,她们若在场,也不外乎如此。 正应了那句俗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中国子承父业从事体育专项的不在少数,而像于炳龙这样,家族5个孩子中,就有4人被他领上了羽毛球的专业道路。而像他那样始终如一地继续着他的羽毛球教育事业的,还真是不多。 2000年,为了让孩子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掌握一技之长,于炳龙开始在每周与朋友打球的时候,带上自己的儿子于小渝一起去。那时,于小渝已经9岁了,之前从没有学打过羽毛球。不过,他挥拍击球的架势倒像是得了自己的真传,很像那么回事儿,这让酷爱羽毛球的于炳龙异常兴奋。他决定培养儿子,于是每周4次的“训练”成了于小渝开始职业羽毛球生涯的第一步。而自小便和哥哥一起玩大的于小含,看哥哥打球感觉很好玩,懵懵懂懂的她竟也拿起球拍,和哥哥一起跟着自己的大伯于炳龙学打羽毛球了。 那时候的条件谈不上艰苦,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条件”可言。小渝和小含的训练场,其实就是当地汽车站售票大厅一旁的空地。因为当地没有专业的羽校,像样点的球场也少之又少,这样一个空旷人少的地方,还是于炳龙费尽千辛万苦才寻到的。尽管没有真正的场地可以打球,但在步法、手腕及力量训练上,于炳龙一点都不含糊,一切按照专业队的标准严加要求。为了让小渝和小含得到更好的学习条件,他多方联系,最终,两人不负众望,一路打进了北京。此后,家族中的另外两个女孩——于小夕和于小雪也相继被于炳龙带到羽毛球运动的行列中来。 与此同时,于炳龙的人生轨迹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改变。 |